李三郎李建泽是李家主中年所得的幼子,今年不过19岁。
因是家中幼子又从小惯会讨长辈们欢心,油嘴滑舌的,李家众人对他很是溺爱。
如今成了上京有名的纨绔子弟,身边有一群狐朋狗友,干啥啥不行,吃喝玩乐第一名,一群人鬼主意多的是。
李家主看着儿子整日偷鸡摸狗吃喝玩乐,不知进取,实在闹心,于是三年前把人丢进了军营里磨炼。
李三郎也是有几分能耐的,对老爹一言不合就把他丢进军营的事很是气恼,决定要靠自己闯出一片天地。
如今已是六品昭武校尉,隶属俞将军麾下,一向敬重俞将军为人。
一直觉得俞将军是俞家唯一的真男人,不像他那个弟弟虚伪的很,明明是同胞兄弟,怎么差别如此之大。
俞将军怪不得如此出类拔萃,原来是他李家血脉,他的亲表哥,难怪与他一般英明神武,他李三果然有做大将军的天赋。
李家主本意是李老太君疼爱孙辈,特别是李三郎最得老太君欢心,到时候由孙辈跟在一起告诉老太君真相,尽量让她不要太过动气。
但李三郎毕竟少年心性,性情中人,回房间之后越想越气,虽然老爹说不能轻举妄动,但他轻轻的动一下不算妄动吧!
这天他和几个朋友在韶华楼小聚,想集众人之力看看怎么样给宣德侯一个小教训。
“我有一个朋友……”李三郎摸了摸鼻子讪讪地开口道。
其余三人在心里吐槽,大家都是读过书的人。
且他们四个从小一起长大,李三郎参军之前经常一起喝花酒逛青楼那可是过命的交情。
兄弟间说话怎么这么不坦荡呢!还是不是好朋友好兄弟了?
李三想了想怕说出来坏了姑母的事,于是直接道:“我看一个人不顺眼,想给他点教训,但是不能太狠啊!起码脸不能受伤。”
小侄女满月宴上要是宣德侯鼻青脸肿的出现也不好看吧,可不能坏了小侄女的满月宴。
陈羡知是四人之中年纪最小的一个,今年17岁。成国公之孙,成国公皇眷正浓,家里富贵显荣。
霍景之,今年18岁。父亲乃吏部尚书,如今还在国子监读书。虽然贪玩,但自小聪明,有状元之才。
傅砚辞,今年18岁,永嘉公主之子,真正的富贵闲人。
永嘉公主乃当今圣上与元后所出长女,圣上与元后少年夫妻,情意深厚。
可惜还是皇子妃的元后早年死于甘州兵祸。
圣上登基之后赐长女封号永嘉,食邑三千。
立元后所生之嫡子立为东宫太子。
追封发妻为端慧皇后,从此再也没有册立中宫。
要知道大晋公主食邑不过六百户,长公主加三百户,有至九百户。永嘉公主食邑三千户,由此可见公主皇恩眷浓,深得圣心。
三人的主意一个比一个损,花招百出。直到霍景之笑嘻嘻地询问:“到底是哪个不长眼的敢得罪了我们李三公子啊!”
“宣德侯!”
“哦,是宣德侯爷啊!”
什么,宣德侯???
包厢众人都沉默了……
他们虽然纨绔但也懂分寸,知道家里的底线在哪里?
虽说他们几个都是家中显赫之辈,若是对付一个同辈就算了,出了再大的篓子也有家中长辈兜底。
但宣德侯毕竟是朝廷官员,勋贵侯爵,又是老一辈的人,实在是不好下手啊!
霍景之第一个站起来道:“告辞!”
李三郎连忙拉着他的衣摆大吼:“别走啊!是不是兄弟,是兄弟就一起砍他!”
傅砚辞知道兄弟不是没有分寸的人,且宣德侯府主母还是李三的姑母,莫不是出了什么他们不知道的事情……
“不是兄弟不帮你,只是事关重大,宣德侯又不是什么阿猫阿狗,我们不能随便下手啊!”
李三郎满不在意的说:“不过是个猪狗不如的老东西,我保证不会有事的,有什么不是还有我在前面兜着吗?”
三人一听有猫腻啊!
“直接点,把人引到巷子里,套上麻袋打一顿你消消气就算了。”
陈羡知也懒得想了,对方是宣德侯他们也不好太过分,打一顿人兄弟消消气就好了,也不能多干点什么。
不过能打宣德侯爷一顿,那可是人生中不可多得的战绩啊!
那可是宣德侯啊!不是世子,不是孙辈小辈。等他们老了之后有的吹了,嘻嘻!!!
李三郎看着兄弟们的怂样翻了个白眼,也不为难他们了,勉强的点了点头。
此后几日四人派小厮跟着宣德侯,暗中观察下手的机会。
在宣德侯参加完同僚的宴客会,夜里回家的路上,四人派小厮把宣德侯的侍从引走,套上麻袋把宣德侯拖入小巷子。
四人牢记不能打脸的嘱托,你一拳我一脚的暴打宣德侯的身体,好不痛快啊!
打完人后其中两人悄悄的离开一小段距离之后又重新折返回去。
“哎呀,你们是干什么的,为什么打人?”
“来人啊!打人了!有人打人了!”
正在打人的两人听见声音之后假装吓跑,离开一段距离之后又跑回来和众人汇合。
四人解开麻袋把宣德侯放出来。
李三郎假意为宣德侯打抱不平,虚伪的说:“哎呀,我可怜的姑父啊!怎么是你,造孽啊!你怎么被人打了啊!”
其余三人也开口:“怎么是宣德侯啊,我刚刚听几个人说在要给这睡了他婆娘的奸夫一个教训。”
“什么?”
“这,宣德侯……侯爷原来好人妻啊!”
“宣德侯有建安风骨,魏武遗风啊!”
“失敬,失敬!”
“还是长辈们会玩,小的佩服佩服!”
四人七嘴八舌,吵吵嚷嚷,宣德侯刚刚被人打了一顿又被几个小辈怀疑是曹贼,一时气急败坏晕了过去。
四人派人把宣德侯好好送回府,然后把宣德侯今夜之事在城中宣扬。
之后四个小辈因见义勇为被家中长辈奖赏。
宣德侯事后报官,四位小辈配合的去了衙门作证,只是官差们却怎么也找不到几个贼人的身影。
徒留上京城内宣德侯一段风流韵事,曹德之风一时兴起。